聶國春
跟著金融科技的發展,手機端成為很多用戶解決金融業務的重要渠道,這讓網絡金融詐騙有機可乘,冒充金融類APP詐騙由此大行其道。那麼,遇到冒充金融類APP詐騙,受害人和被仿冒的企業應該如何維權?監管部分又該如何打擊此類違法行為?
個人維權索賠難
微眾銀行有個借貸APP悠閒優借,我正常借貸2萬元,結局提示銀行卡號過錯,要我轉1萬元的解凍金。轉錢后還是不可以提現,又讓轉3萬元解凍。消費者陳女士近日在黑貓網絡投訴平臺投訴,要求微眾銀行退款。
在該投訴平臺看到,被悠閒優借APP騙錢的消費者不在少數。不過,微眾銀行6月7日回復消費者投訴稱:您所述產品非我行產品,也同步叮囑您嚴防網絡欺詐風險。
無法找被仿冒企業索賠,可否向提供冒充APP下載的應用商店進行索賠呢?《中國消費者報》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查閱發明,2024年9月,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二審審理了首例訴應用市場提供冒充挪動互聯網應用程序案。
案件顯示,肖某2024年7月在華為應用市場中下載了一款名為黃金期貨買賣投資的APP,當月通過該APP跳轉到支付頁面向案外人李某等5人轉賬共108萬元,造成損失。2024年8月,廣州期貨公司發表宣示稱從未開闢黃金期貨應用,要求華為應用商店撤除該應用。隨后,華為應用商店下架該APP。2024年9月,肖某告狀華為終端公司和廣州期貨公司進行索賠。一審法院駁回了肖某的訴求。
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審理以為,肖某作為一名資深法律工作者,對于黃金期貨買賣的根本常識應有認知,對于委托案外天然人進行場外黃金期貨的買賣系違法應有認知;華為終端提供案涉冒充APP有錯誤,但其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已經盡到了告訴和刪除的義務。肖某通過冒充APP轉賬進行非法場外黃金期貨買賣是造成損失發作的直接理由,由此產生的損失應自行蒙受。
第三方應用商店對上架的APP負有審查義務,若由於審查漏洞上架仿冒APP,這此中存在錯誤,應當蒙受相應的責任。北京圣運律師事務所主任王有銀在接納《中國消費者報》采訪時說,但在實踐中,應用商店作為網絡服務提供者,若已經盡到了告訴和刪除的義務,要求其蒙受相應連帶責任還是存在難度的。
金融機構深受其害
由於應用商店存在被索賠的風險,各大應用商店均對金融類APP進行嚴格審查。對此,騙子們轉而采用一些新的散播方式。
中國互聯網應急中央發表的《2024中國互聯網網絡安全教導》指出,一些不法分子制作仿冒APP并通過分發平臺生成二維碼或下載鏈接,采取定向投遞等方式,通過短信、社交工具等向目標人群發送二維碼或鏈接,欺騙受害人下載安裝。同時,還綜合運用下載鏈接多次跳轉、域名隨機變化、泛域名分析等多種專業手段規避檢測。當某個仿冒APP下載鏈接被處置后,當即生成新的散播鏈接,以到達規避檢測的目的,增加了治理難度。
查訪發明,多數受害人下載的冒充APP并非來自應用商店,而是來自所謂客服人員發來的鏈接。
2024年5月,河南省蘭考縣的張先生接收一條短線上娛樂城登入保護信,顯示有98000元錢待領取,進入鏈接即可確定取用。因家中正急需用錢,張先生就點擊鏈接下載了一個帶有中原消費金融LOGO的中原消費APP,并提交了10萬元的借貸申請。之后,因卡號過錯無法提現,冒充專屬客服采用仿造監管部分資金凍結告訴的手段,向其收取認證金、解凍費等費用共計8萬元。
短短幾個月,中原消費金融陸續接到了大概2024名消費者咨詢被不法分子冒名詐騙相關事宜。該公司在第一時間發表宣示和提示公告,指出其官方APP客戶端名稱為中原消費金融和柚卡,中原消費中原消金APP與該公司無任何關系。同時,該公司向屬地公安機關報案。
不但中原消費金融,自2024年以來,中郵消費金融、立刻消費金融等消費金融機構,景林資產、保銀投資等私募,京東白條、360借單等貸款平臺,中原信托、紫金信托等信托公司均遇到李鬼APP,紛飛發表防詐騙叮囑。
對于此類詐騙行為,立刻消費堅定零容忍的立場,積極幫助警方進行案件偵破。立刻消費金融相關擔當人通知《中國消費者報》,通過對詐騙案件研判及解析,發明詐騙人員重要分布在境外,打擊抓捕難度極度大。立刻消費金融的辦理設法是,通過各地公安將相關詐騙人員信息與線索同步公安部,后續將由公安部主導開展對境外犯法人員的抓捕工作。截至現在,立刻消費金融調和多省市公安機關,搗毀詐騙窩點20余個,抓獲犯法嫌疑人300余人。另一方面,立刻消費金融連續面向民眾開展反詐科普宣傳,切實維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增強盛眾防范意識。
360數科反欺詐擔當人劉濤對《中國消費者報》介紹說,2024年以來,360數科聯盟警方與行業共同打擊冒充360借單APP詐騙,采取專業溯源和上報阻斷的方式斬斷詐騙鏈條,并開展全平臺用戶防詐教育。截至現在,360數科累計向公安部網絡違法犯法舉體驗金 娛樂報網站和合作安全機構上報阻斷仿冒360借單APP鏈接數達3147條,最快4小時內封停;累計發明并上報阻斷冒充網址220多個、冒充APP4400多個。
在王有銀看來,被仿冒企業也是受害者。冒充APP的行為屬于采用冒充或仿冒等混淆手段從事市場買賣的行為,引起消費者誤解,毀壞了正常的買賣秩序,其行為違背了我國《反欠妥競爭法》的相關制定,屬于不合法競爭行為。另有,假如高仿APP採用了和正版APP接近似的商標,或者在宣傳文案中用了欠妥的文字線上娛樂城遊戲類型底細,則對原有APP構成商標侵權。王有銀發起原有APP方應第一時間搜集相關證據,通過法律道路維護權益。
打擊亟須形娛樂城新手遊戲技巧成合力
盡管法律有明確制定,但業內人士坦言,仿冒APP開闢行為較為隱蔽,平臺方很難發明疑問。即就是在發明被仿冒后,想要進一步打擊背后犯法分子,也并不容易,更別說維護自身權益了。
注意到,一些被仿冒機構對此缺乏有效的約束手段,像立刻消費金融和360數科這樣和警方合作進行打擊的還對照少,多數金融機構往往發表一個宣示或者風險提示就沒有下文了,基本沒有后續維權和打擊的行動。
王有銀以為,冒充金融類APP展示出了分工化、國際化的特點,相關APP的服務器也多在境外,相關組織人員也在境外,這大大增加了執法難度,必要從根源上辦理相關疑問。此類違法涉及到知識產權、公安、金融監管等多個部分,金融機構發明被冒用時,應當窮盡手段予以澄清和舉報打擊。同時,APP商店等平臺也應加強對可供下載APP的安全性審核,防範冒充APP渾水摸魚、坑害遠大網民。
劉濤也以為,此類詐騙產業鏈涉及APP開闢、應用商店、通訊社交、貸款支付等多個環節,僅依附單一環節治理獨木難支,需要創建反詐生態鏈協同共享機制,協同高下游共同打擊治理,形成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