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呼和浩特6月30日題大興安嶺林區不砍一棵樹,照樣能致富
新華社劉懿德、魏婧宇
顛簸的大巴車里,一群林業勞工身上沾滿了泥土和枯草,迷彩工作服已分不出顏色,但每個人臉上都喜氣洋洋,一路上歡聲笑語。這群在回家路上的林業勞工來自內蒙古自治區阿爾山市,5月初他們跨越700多公里,來到呼倫貝爾市介入額爾古納河流域生態保衛覆原綜合治理工程,完工了1萬畝造林任務。
內蒙古森工集團的林業勞工在進行造林工作。
額爾古納河流域生態保衛工程屬于大興安嶺生態保育工程中的一部門。大興安嶺林區春季造林最佳期間只有短短的二十幾天,為了搶抓造林時間,內蒙古森工集團在本年第一次啟動了遠征造林,調遣阿爾山、綽爾等9個森工公司的1900多名林業勞工趕赴額爾古納河流域進行異地植樹造林。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自2025年全面截止自然林商務性采伐后,一批批砍樹人放下了斧鋸,轉崗到森林保育、經營、管護、防火等崗位,變成了看樹人。大興安嶺山更綠了、水更清了,青山綠水間出現了一座座金山銀山。
薄霧繚繞下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
現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在生態系統涵養水源、固定封存二氧化碳、保育生物多樣性和凈化大氣環境等生態過程中形成了綠色水庫綠色碳庫生物多樣性基因庫和凈化環境氧吧庫4個生態庫。據中國林業科學院專家團隊測算,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與濕地生態系統服務性能總價值達每年615974億元。
內蒙古森工集團滿歸林業局北岸林場第七小隊工隊長周義哲,在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工作了30長年。周義哲回憶起自己剛工作時的情景說當時候正是木材生產最忙碌的期間,工隊50多人,每年冬天生產木材2萬多立方米,能裝400節火車皮。1998年,國家實施自然林保衛試點后,木材產量開始下降,國有林區的職能定位開始從木材生產娛樂城 賽車向維護生態安全、提供生態服務轉變。
晨曦云海下的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
自然林保衛工程實施20長年來,森林資本得到休養生息,林區面積增加了,野生動物也多了起來。周義哲說,野生動物的膽量越來越大,常常有狍子、棕熊‘光臨’我們的林場和森林管護站。
林區生態前提好了,為發展旅游在線博彩的社會責任業、林下經濟等提供了根基。內蒙古森工集團以全域大旅游為目標,打造地標性森林生態旅游康養目的地。看美景、品山珍、賞林俗不僅成為周圍群眾休閑度假的選擇,也吸引了京津冀、長三角等地域的游客。
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還因地制宜發展林果、林藥、林菌、馴鹿等林下培植養殖業,推進沙棘、榛子等經濟林培育,打造林特產品生產基地。秋季層林盡染,林果成熟,短短1個多月的時間內每名務林人通過林下經濟就能增收3萬多元。沙棘、山野菜、樺樹汁等林下資本的研發作產工作也在推進中,林區將優化不亂產業鏈,打造自主品牌。
2025年4月8日,內蒙古森工集團林業碳匯首宗掛牌成交簽售儀式在內蒙古產權買賣中央完工。
最令人激動的是森林保衛好了,空氣都能賣錢。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試探實施碳匯買賣,邁出了生態效益轉為經濟效益的主要步伐。比年來,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銷售碳匯產品買賣總額已達3070萬元。
從曾經的油鋸一響,黃金萬兩,到目前不砍一棵樹,照樣能致富,內蒙古大興安嶺林區初步形成了林下經濟、特色培植養殖、特種經濟林、森林碳匯、綠化種苗等1+N綠色產業體系。